|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计...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周默
  • 电话:010-51291224
  • 邮件:biobw11@sina.com
  • 手机:18701098095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是好事?还是坏事?
新闻中心
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是好事?还是坏事?
发布时间:2019-11-25 10:34        浏览次数:100        返回列表
                      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是好事?还是坏事?

 

微生物查询网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公布了新一批不合格食品名单。其中,某些网站上销售的食品,检出霉菌大肠菌群超标,某公司生产的运芝牌破壁灵芝孢子粉颗粒,检出菌落总数超标。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均是检测微生物的指标,我国标准中会规定产品中大肠菌群或菌落总数的最大量。

微生物污染导致的食品腐败,在生活中很常见,如隔夜饭菜的变馊、果实的腐烂等,此外还有很多疾病也是由微生物污染所引起。可以说,在生活中,微生物是“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食品中常见的微生物有哪些呢?

 

大肠菌群

大肠菌群,它不代表某一个或某一属细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组与粪便污染有关的细菌。

大肠菌群是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人和温血动物的粪便。一般食品中大肠菌群超标,表示食品受温血动物的粪便污染,其中典型大肠杆菌为粪便近期污染,其他菌属则可能为粪便的陈旧污染。人吃了大肠菌群超标的食物可能会导致肠道传染病、食物中毒等。

霉菌

霉菌会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大量繁殖。 霉菌对食物的污染,不仅会降低食品的食用品质,还会产生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对人的主要毒性表现在神经和内分泌紊乱、免疫抑制、肝肾损伤等。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沙门氏菌主要污染肉类食品,鱼、禽、奶、蛋类食品也会受此菌污染。吃了未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他环节污染的牲畜肉是引起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最主要原因。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品中毒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头痛、畏寒和腹泻等。

志贺氏菌

志贺氏菌,也叫痢疾杆菌,是导致典型细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志贺氏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是色拉、生的蔬菜、奶和奶制品、有鳍鱼类等。症状为剧烈腹痛、腹泻、发热,严重者出现痉挛和休克。

李斯特菌

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是嗜冷菌,在冰箱冷藏温度、沙拉中均能生长繁殖。李斯特菌感染健康成人会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发热、抽搐、昏迷等症状。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常见中毒食品为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中毒原因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中毒多发生在3-9月。

副溶血性弧菌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海洋细菌,主要来源于鱼、虾、蟹、贝类和海藻等海产品。进食含副溶血性弧菌的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也称嗜盐菌食物中毒。临床上以急性起病、腹痛、呕吐、腹泻及水样便为主要症状。

面对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一) 冷藏

食品低温贮藏时,可以降低食物中酶的活性,从而保持食物的新鲜度。马铃薯、苹果、大白菜等一般在低于 15 ℃的低温保藏,水产、肉类、禽蛋、奶制品、某些蔬菜等,则置于4-8 ℃进行保藏。但应注意,在低温保藏环境中仍有低温微生物生长,因此低温保藏的食品仍有可能发生腐败变质。

 

(二)加热加工后保藏

这种方法是将食品经过热加工杀灭大部分微生物后,再进行贮藏。如煮沸、烘烤、油炸等,还有将牛乳、饮料等进行消毒的巴斯德消毒法。这类方法不一定能杀死全部微生物,但可以杀死绝大部分不产芽孢的微生物,尤其是不产芽孢的致病菌。

(三)干燥贮藏

将食品进行干燥,减小食品中水的可供性,提高食品渗透压,微生物将难以生长繁殖。干燥方法可以利用太阳、风、自然干燥等自然手段,也可以利用常压热风、喷雾、薄膜、冰冻、微波和添加干燥剂等人为手段。

(四)利用发酵或腌渍贮藏食品

将新鲜蔬菜和牛乳等食品进行乳酸发酵,可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明显延长贮存期。同时,利用盐、糖、蜜等腌渍新鲜食品,会提高食品和环境的渗透压,使微生物难以生存,甚至死亡。

希望小编(百欧博伟生物)分享的这些小知识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认识微生物,更好的生活。


食品中含有微生物,是好事?还是坏事?
网址:http://zhoumo18701098095.fannawang.com/news/itemid-256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