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保存桌面 | 手机版 | 二维码
普通会员

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销售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计...

新闻分类
  • 暂无分类
联系方式
  • 联系人:周默
  • 电话:010-51291224
  • 邮件:biobw11@sina.com
  • 手机:18701098095
站内搜索
 
荣誉资质
  • 暂未上传
友情链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红斑丹毒丝菌!
新闻中心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红斑丹毒丝菌!
发布时间:2019-11-22 10:26        浏览次数:83        返回列表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红斑丹毒丝菌

 

一、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属于李斯特菌属。本菌属还包括伊氏李斯特菌(L.ivanovii)、格氏李斯特菌(L.grayi)、威氏李斯特菌(L.wel shimeri)等菌种,引起人和动物疾病的主要是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一)生物学特性

⒈形态结构 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大小为(0.4~0.5) um×(1.0~2.0) um,直或微弯,常呈V形成双排列,偶可见呈双球状。有鞭毛,在25℃运动活泼,35℃时动力缓慢,不产生芽胞,一般不形成荚膜,在含血清的葡萄糖蛋白胨水中能形成黏多糖荚膜。幼龄培养物为革兰阳性,陈旧培养物可转为革兰阴性,呈两极着色,易误认为是双球菌。

⒉培养特性本菌为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在含有血液、血清、腹腔积液等培养基上生长更好。在血琼脂平板上于35℃培养18~24 h,可形成较小、圆形、光滑的灰白色菌落,有狭窄β溶血环,往往需要把菌落刮去才可见菌落下面的β溶血环。在肉汤培养基中均匀混浊生长,表面有菌膜形成。接种于半固体培养基内,置室温孵育可出现倒伞形生长。在4~45℃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由于其在4℃能生长故可进行冷增菌。

⒊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麦芽糖、鼠李糖、水杨苷,产酸不产气,七叶苷、甲基红和VP试验阳性,触酶阳性,不分解甘露醇、木糖、蔗糖,吲哚、脲酶、硝酸盐还原阴性。

⒋抗原成分根据菌体及鞭毛抗原的不同,将其分为4个血清型和多个亚型。Ⅰ型主要感染啮齿类动物,4型主要感染反刍类动物。各型对人类均可致病,以1a,2b和4b亚型最为多见,4b亚型毒力最强。本菌与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大肠埃希菌等有共同抗原。

⒌抵抗力在土壤、粪便、青储饲料和干草中能长期存活。本菌耐盐(于200 g/L NaCl溶液中长期存活)、耐碱(于25 g/L NaOH溶液中20 min才能杀灭),对酸、对热较为敏感,60~70℃加热5~20 min可死亡。对常用消毒剂敏感,25 g/L苯酚,70%的乙醇5 min即可杀灭本菌。

(二)临床意义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广泛分布于水、土壤,也可存在于人和动物粪便中。常伴随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可引起脑膜炎、败血症及流产。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及免疫功能低下者,且感染后死亡率较高。也可因污染奶制品等引起食物中毒。健康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和产道感染新生儿;与病畜接触可致眼和皮肤的局部感染。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的致病物质主要为李斯特溶素和菌体表面成分。本菌为胞内寄生菌,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将其清除。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尚能引起鱼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疾病,引起牛、绵羊的脑膜炎、家畜流产等。

(三)微生物学检查

⒈标本采集根据感染部位的不同可采集不同标本,如血液、脑脊液、呕吐物、粪便、分泌物、新生儿脐带残端、羊水等。

⒉直接显微镜检查取标本涂片、直接显微镜检查,可见本菌为革兰阳性短小杆菌,常呈V字形排列,偶可见双球状。无芽胞,无荚膜。

⒊分离培养取血液或脑脊液离心沉淀物接种于2支心脑浸液培养基,一支置10%CO2环境35℃培养,24 h,48 h各转种血琼脂平板或萘啶酸选择性琼脂平板一次;另一支置4℃培养,每24 h做一次平板分离,连续4次,以后每周分离一次,至少4周,用冷增菌法可提高阳性率。分泌物、组织悬液、粪便等可直接划线分离,也可置4℃培养增菌后再分离,培养后观察菌落特征。

⒋鉴定本菌特征:革兰阳性短杆菌,菌落较小,有狭窄的β溶血环;25℃有动力,35℃无动力或动力缓慢。触酶阳性,CAMP试验阳性,分解葡萄糖、水杨苷、七叶苷,硝酸盐还原阴性。李斯特菌属常见菌种的主要特征见表22-2,必要时作血清学鉴定与分型。

表22-2李斯特菌属常见菌种的主要特征

注;v表示11%~89%菌株阳性,NA表示无资料。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可能因培养条件不同而呈链状,35℃培养时动力阴性,CAMP试验阳性,常误判为无乳链球菌,可用触酶试验进行鉴别:链球菌触酶试验阴性,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为阳性。本菌具有耐盐、耐碱、耐胆汁的特点,易被误判为粪肠球菌,亦可用触酶试验加以鉴别。幼龄培养物呈革兰阳性,培养48 h后多转为革兰阴性,因此,当遇到25℃培养有动力的杆菌而不符合革兰阴性杆菌时,应考虑到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红斑丹毒丝菌、棒状杆菌鉴别见表22-3。

表22-3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红斑丹毒丝、棒状杆菌的鉴别

注:v表示11%~89%菌株阳性。

二、红斑丹毒丝菌

红斑丹毒丝菌(E.rhusiopathiae)属于丹毒丝菌属(Erysipelothrix),是丹毒丝菌属中的代表菌种。

(一)生物学特性

红斑丹毒丝菌为革兰阳性菌,与放线菌的形态相似,易被脱色呈阴性。光滑型菌落涂片镜下可见菌体呈杆状、球杆状或细长、直或弯曲,单个存在或形成链状,杆状菌体大小为(0.2~0.4)um×(1.0~2.0)um;粗糙型菌落涂片可呈长链丝状或分枝状,与放线菌相似。无芽胞、无鞭毛、无荚膜。

兼性厌氧,初次分离在5%CO2环境、在含有葡萄糖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旺盛。在血琼脂平板上35℃培养24~48 h后可形成两种菌落。①光滑(S)型菌落:菌落细小、圆形、光滑、透明、凸起、边缘整齐,质软,易混悬于液体中,毒力较强。②粗糙(R)型菌落:菌落较大,表面呈颗粒状、扁平、不透明、边缘不整齐,呈α溶血或不溶血。在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上,形成黑色菌落。在半固体琼脂表面下数毫米处发育最佳,常呈带状。在葡萄糖肉汤中轻微混浊生长,底层有少量沉淀。

能分解葡萄糖、乳糖、阿拉伯糖,不分解甘露醇和蔗糖,精氨酸双水解酶试验阳性,明胶、胆汁七叶苷、脲酶、触酶、硝酸盐还原试验均为阴性。在三糖铁(TSI)培养基中可产生H2S是该菌的特点。

本菌对湿热及常用消毒剂敏感。但对苯酚的抵抗力较强,在5 g/L的苯酚中可以存活90多天,故可利用此法处理污染的标本,提高分离率。另外,红斑丹毒丝菌对盐、腐败、干燥和日光有一定的耐受性,与该菌的传播有关。

(二)临床意义

红斑丹毒丝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之一。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红斑丹毒丝菌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家畜、家禽和鱼类,人类主要因接触带菌动物(经破损皮肤)而感染。感染后局部可出现皮肤红肿、疼痛或有痒感,继而可发展成淋巴管炎,称为类丹毒。也可引起急性败血症或心内膜炎。本菌若污染奶及奶制品也可引起食物中毒。

红斑丹毒丝菌可产生透明质酸酶而使血管通透性增高,神经氨酸酶可促使DIC形成,导致微循环障碍,发生酸中毒、出血和休克。

(三)微生物学检查

⒈标本采集疑似败血症或心内膜炎患者可采集血液,其他患者可采集皮肤病灶局部的脓液或渗出液。受损部位的组织是检测类丹毒的最佳标本。

⒉直接显微镜检查镜检可见革兰阳性细长杆菌,有分枝及断裂,形态似放线菌。该菌易被脱色而呈革兰阴性杆菌,其间夹杂革兰阳性颗粒。

⒊分离培养局部感染标本可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或将标本接种于含1%葡萄糖的营养肉汤中,置于5%CO2环境,35℃增菌培养,然后用含5%兔血的心浸液琼脂平板或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血液标本需先增菌再以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⒋鉴定红斑丹毒丝菌的主要特征:革兰阳性细长杆菌,在血琼脂平板上形成细小、光滑型菌落或较大粗颗粒型菌落,无动力,触酶、氧化酶阴性,能分解葡萄糖和阿拉伯糖,胆汁七叶苷,VP,吲哚阴性,在TSI中可产H2S。

与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鉴别的主要依据:红斑丹毒丝菌分解阿拉伯糖,在TSI上产生H2S,而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则均为阴性;红斑丹毒丝菌为触酶阴性、α溶血或不溶血的菌落,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为触酶阳性、3溶血。

⒌动物毒力试验红斑丹毒丝菌对小鼠及鸽子尤为敏感,取培养2~4天的肉汤培养物0.2 mL,小白鼠腹腔内注射,4~5天后,小白鼠可因败血症而死,取其心血培养可分离到红斑丹毒丝菌。

欢迎访问中国微生物菌种查询网,本站隶属于北京百欧博伟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单位现提供微生物菌种及其细胞等相关产品查询、咨询、订购、售后服务!与国内外多家研制单位,生物医药,第三方检测机构,科研院所有着良好稳定的长期合作关系!欢迎广大客户来询!


产单核细胞李斯特菌与红斑丹毒丝菌!
网址:http://zhoumo18701098095.fannawang.com/news/itemid-25509.shtml